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林光彬院长应邀参加中评思想者论坛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7日   浏览次数:[]

5月11日下午,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举办的“思想者论坛:日美峰会与台海地区形势”在中评社北京总部召开。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英津,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研究员王伟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唐永红,上海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研究员包承柯,复旦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信强,中央财经大学新黄金城667733院长林光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参与研讨。王键主持是次会议。

与会诸位专家分别从两岸关系与台湾政局、两岸民间交流、大陆对台政策、民进党大陆政策动态、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日台关系等多个维度,对两岸关系展开了全面、详尽地研判。

王英津表示,目前台海局势的总体特点是“四个加剧”,一是促统与拒统的矛盾在加剧;二是“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在加剧;三是两岸民众的情绪对抗在加剧;四是外部干预与反干预的矛盾在加剧。当下有三个因素使得台海问题更趋复杂化和不确定性,分别是:两岸对抗、中美博弈、亚太格局变化、世界秩序变动四者相互叠加;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的干预和介入;东海、台海、南海的三海联动和搅动。尽管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但大陆反“独”促统的力度并没有减弱,相反,在某些领域还有所加大。随着美国对大陆挑衅的升级、美国拉拢台湾对抗大陆动作的增多和升温,引发台海冲突的可能性不断增大。到目前为止,美国拜登政府仍在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逐渐蚕食一个中国的政策,但没真正突破一个中国的既定框架。不过,不能排除未来有突破的可能性。随着两岸关系恶化,以及美台关系的进一步提升,美陆台三边关系的不确定性仍在增加。为此,如何应对突发风险,就成为我们当下的重要任务。

王伟男围绕两岸民间交流的历程与现状、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问题展开讨论。他认为,两岸民间交流的范围包含贸易、投资、旅行、求学、通婚、探亲等活动,以及半官半民的海峡论坛、城市交流等。多年来的相关数据表明,由于两岸在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上存在根本差异,两岸民间除了在经贸领域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相互依赖外,两岸民心实际上呈现出渐行渐远的态势。自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民间交流除贸易以外的其他许多方面已经转趋收缩,新冠疫情对这种收缩趋势更是雪上加霜,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两岸贸易创新高、其他许多领域创新低的吊诡局面。其实从1980年代末两岸开启交流交往以来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人员交往的日益扩大,两岸物质关系和民众物理距离的拉近,并不必然导致两岸精神关系和心理距离的拉近。因而他认为,要想更有效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比经贸关系、乃至更广义的民间交流更具决定意义的,是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对两岸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以及建立于这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之上的基本制度的差异。长期以来,大陆方面比较强调两岸“同”的一面,台湾方面比较强调两岸“异”的一面。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强调“求同存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同化异”,因为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融合发展,其本质就是一体化、趋同化。即使讲“包容”,也要在差异不大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包容。

唐永红表示,近20多年来,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已然发生了几个重大质变:一是政党发展方面,在“国退民进”的量变中实现了从“国强民弱”到“国弱民强”的质变;二是意识形态方面,在“蓝消绿涨”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蓝大绿小”到“蓝小绿大”的质变;三是国家认同方面,在国家认同疏离的量变中实现了从“两岸一国”到“一中一台”的质变;四是统独意愿方面,在“统消独涨”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追求统一”到“追求独立”的质变;五是统独力量方面,在“统消独涨”的量变中实现了从“统大独小”到“统小独大”的质变。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的上述质变,意味着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已经进入到“政治正确”的收获期,不仅有可能在台湾岛内长期执政,而且必将凭借民意支持并借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进一步在岛内外大搞“台独”分裂活动。事实上,2016年以来民进党当局不仅拒绝“九二共识”、大搞“台独”分裂活动,而且勾连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阻碍中国大陆的发展,已经在侵犯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而台湾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生态构质变,以及台湾当局对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与发展等核心利益的种种侵犯行为,已造成两岸之间主要矛盾性质质变,从先前争夺国家代表权的矛盾为主,演变为分裂国家领土及主权与维护国家领土及主权的矛盾为主。如果说前者是“内部矛盾”,那么后者则可谓“敌我矛盾”。这不仅已经造成两岸关系对抗发展,而且冲击到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影响到统一的代价及统一后的治理成本。鉴此,大陆对台政策有必要强化“反独促统”,并打击民进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包承柯在发言中谈及美国在印太地区推行的“新平衡战略”和日本在其中的作用。他表示,美日联合声明中52年来首次再度提及中国的台湾问题,这一做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政府插手干涉。美日的联合声明也给亚太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有着相同的认识,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削弱美国霸权,但是拜登政府在策略和手法上有显着不同。随着拜登政府上台后,“台湾问题”越来越成为各方所关注的焦点。虽然美日首脑会议、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等都把“台湾问题”当做制衡中国的手段来津津乐道,但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台湾问题”居于亚太地区爆炸性冲突核心地位的状态。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反独促统”,中国不会在台湾回归或统一问题上有所让步和妥协,拜登政府如果不在这一问题上收手,继续变着方式对台湾问题指手画脚,其结果会搅乱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对台湾问题一直有着“私心”,想借助台海的紧张局势拿到好处。这只是痴心妄想。台湾回归与统一是不变的趋势。大陆依然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统一问题。两岸可以在台湾回归的方式和台湾社会回归后生存形态上进行积极探讨,包括台湾回归后,中美之间在全球战略合作层面上进行合作与妥协。

信强分析了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他认为,短时期内,美国政策暂时还不会出现大的调整和变化。但是跟特朗普相比,拜登政府上台后显现出“三个回归”的趋势:美国外交决策专业性的回归、对美国国家利益理性判断的回归、传统的外交战略和传统思维理念的回归。在对台政策乃至大的对华政策方面,拜登同特朗普的战略总体上是一致的。因为在对台问题上,美国两党之间的立场没有区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拜登政府的对台政策同特朗普政府相较,有可能会有以下“三个区别”,一是,特朗普纯粹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大陆的工具,对台政策完全服务于对华战略;而拜登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归美国把对台和对大陆问题分开处理的政策思路。二是,相比特朗普,拜登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危险性的敏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充分,红线意识也会更强;三是,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极端性,只关注于服务其自身政治私利,这也直接导致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关系跌入历史低谷,主要表现为“三无”:无战略互信、无政治互动、无实质性合作;而拜登上台后中美合作已然逐渐有所恢复,因此拜登会因顾及中美关系的大局而不敢在台湾问题上随意挑衅。短期而言,拜登政府对台政策的重点是管控危机,防止因意外事件爆发两岸军事冲突,把美国拖下水。而其中期目标则会是要在降低两岸紧张关系的同时,力求两岸恢复对话,尤其是施压大陆与台湾当局进行接触和会谈。

林光彬从经济学专业角度,围绕大陆对台经贸政策进行分析。他建议,应适时调整对台经贸战略。他分析了各省惠台政策“不加甄别”的现象和2016年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以来的台湾经济表现,提出要防止“超国民待遇”、政策过度以及强彼弱我等问题。他认为,在中美关系、美台关系出现重大调整的背景下,目前大陆经贸惠台让利政策在政治上收效不彰,对台经贸战略调整首先要研判发展形势,根据新阶段、新形势来整顿和规范现有的惠台政策,实施“强统弱独”新战略,加强“大棒”政策工具箱,调整“胡萝卜”政策工具箱,以我为主,精准施策。同时要把中国人对美好生活、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宣传主题,有效传播大陆发展成就,让“统一是历史选择、是大势所趋”成为时代潮流和主流意识形态。

王键高度关注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走势。他认为日本对台政策目前还不会走得太远,尤其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2021年东京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时间节点上,无论是安倍重新上台还是菅义伟政权持续执政、都不会冒然突破中日关系的政治底线,仍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日关系和既定的对台政策。另外、当前的中日经贸关系已经达到非常紧密的状态,这种经济上的连结也能有效制约日本在台湾问题上采取过分的行动。目前美日同盟、印太同盟等以遏制中国为目标,但这两个同盟也存在一些结构性缺陷,美日之间虽然在某些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但相互利益诉求矛盾,远远达不到铁板一块的状态。而且、日台之间的诸多难题如食品解禁问题、冲之鸟礁渔权纠葛等依旧没有解决。括而言之,日本对台政策或者日台关系短时期之内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更绝难走向“突破性”发展。


(供稿:林光彬 审核:林光彬 编辑:王萌)

关闭